2012—2017年,新能源即非化石能源产量增幅达1.9%,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占比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总体上看,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占比仍高达85.1%,油气占比在55%左右,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体能源,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专家预测,到2035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将从目前的130亿吨油当量增至162亿吨油当量,石油和天然气占比分别为31%和27%,煤炭、石油、天然气仍占75%的高比例。即使到了2050年,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仍将占三分之二,包括核能、水电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内的非化石能源占三分之一。
当前,在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煤炭正处于转型期、石油处于稳定期、天然气处于鼎盛期,而新能源则处于黄金期。
影响当前油价的基本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形势、基本定位、供需关系、地缘政治和人为干预。本次始于2014年的原油下跌,在2016年1月20日降至最低27.7美元/桶,低到1.6升原油的价格相当于1升纯净水。石油工业进入寒冬期,国内外石油企业面临巨大考验,各大石油公司、技术服务公司遭受巨大打击。
从国际形势看,美国能源革命、页岩气开发和出口减少了油气的需求,西方因乌克兰问题与美俄博弈、制裁俄罗斯等国际事件,世界经济下行,油气供大于求、不减产等因素都对油价造成了影响。油价虽然会在某一时期剧烈震荡,但会存在一个基本价格,否则社会经济同样也会发生剧烈震荡。
从数学形式上看待油价增长趋势,合理的油价基线是一条斜率很小的直线,但实际上油价则是以基线为均值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上下波动。石油是当前以及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主体能源,并因其不可再生性,其价值在逐渐增大,石油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决定了基线不会过低。
从我国过去近十年的能源消耗占比来看,在未来的十余年中,我国能源需求还会继续增加,到2035年我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由目前30亿吨油当量增加至40亿吨油当量,并将于2040年达到峰值。
2017年由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采情况通报》中指出,全国原油产量为1.92亿吨,而表观消费原油则达到6.1亿吨,其中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60%以上。
在未来十余年间,我国油气资源在一次能源需求量中占比仍超过30%。但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完备的油气战略储备体系,油气风险应对能力仍不充分。国内产量是油气安全的压舱石,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力度来解决。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工业牵头,装备先行;完善工程技术和勘探、开发共同构成石油工业上游三大支柱。优先发展钻完井技术,通过技术攻关,由构建一条传统意义上的油气通道向提高勘探成功率和开发采收率及油气产量进行转变。
国家应以“开源节流”为总方针,多策并举,保证油气供应,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开“供给侧”,采取发现新储量、提高采收率和单井产量、开发非常规油气以及海外油气等方针;节“需求侧”,在节约油气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及能源体制革命。
现阶段油气工业发展应以“二保一扩一控”为总体思路,实施“油气自主战略”,将能源困局演化为推动国家发展、实现两个百年战略的重要支柱,推进油气自主战略的主要建设。通过稳油增气、优化布局、资源分享、互联互通以及多元供给等多种方式,达到发展可持续、资源可获得、市场可承受、风险可控制的主要目标。
所属类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