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搜索
关 键 字: 分 类:  
当前位置: 商会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新闻  > 查看详情

专家视点:对建立“全球能源安全链”的几点认识

浏览次数:395 日期:2013-05-14 13:00:00

    不久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吉平在“第六届国际石油技术大会(IPTC)”上首次提出要树立“全球能源安全链”的理念,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共鸣。

  如何认识“全球能源安全链”?本期邀请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中为您解读。他认为,“全球能源安全链”是在世界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对当前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高度概括和形象描述,可以成为指导企业今后深化国际能源合作、加快海外业务发展的重要理念。

  去年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倡导国际“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在“第六届国际石油技术大会(IPTC)”上首次提出的“全球能源安全链”理念与上述理念相契合。他认为,当今世界,能源安全问题已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供应安全与需求安全相互制衡,资源国、进口国、石油公司相互协同,形成了紧密的安全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全局。

  “全球能源安全链”是在世界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对当前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高度概括和形象描述,可以成为指导企业今后深化国际能源合作、加快海外业务发展的重要理念。

  能源安全是供应与需求双方共同的事

  人们一提起能源安全,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供应安全”,这只是站在了能源消费国或进口方的角度来看问题,主要出于对能源安全供应的担忧。其实,对于能源出口国来说,同样存在着“需求安全”隐患,而且与供应安全一样重要。特别是那些主要依靠能源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大国,一旦遭遇市场需求不足或能源价格大跌,就会给国民经济造成致命打击。比如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大国,平均GDP的60%以上、财政收入的70%以上、外汇收入的80%以上依靠石油(沙特的比例更高,分别是70%、80%、90%)。俄罗斯的情况也大体相同,国家GDP的30%左右、财政收入的50%~60%、外汇收入的60%以上,要依靠资源性产品出口,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占大头。

  近年来,北美地区的油气自给能力不断增强,欧洲油气消费市场持续下滑,而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迫使中东产油国和俄罗斯等不得不向东转移,为稳定油气出口开辟新市场、建立新渠道。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作为油气消费和进口大国,应善于把握供应安全与需求安全的关系,发挥我们的市场优势,用市场换资源,加强与中东、中亚、俄罗斯等油气出口国的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和相互制衡的安全链。

  东半球与西半球离得并不远

  2011年,美国著名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博士首先提出了有关“世界能源新版图”和“西半球正在取代中东成为新的能源轴心”的判断,后来逐渐被归纳为“全球能源供应轴心西移、需求重心东移”的说法。应当说,在西半球,北起加拿大的油砂、美国的页岩油气,南到巴西的深海盐下石油、委内瑞拉的重油等,的确组成了一个新的能源生产供应带,可以帮助西半球解决自己未来几十年的能源供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可以抓住机遇,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密切关注西半球的发展动态,积极谋求东西半球的合作。

  首先,随着美国国内油气产量大幅度增长,加拿大的油气出口面临挑战。加拿大生产的油气长期主要出口美国,现在不得不谋求出口渠道的多元化,美国国内过剩的天然气也有出口压力,增加跨太平洋的石油和LNG贸易是必然选择;其次,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油气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况且与中东、北非相比,政治环境较为稳定,法律法规较为健全,是我国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目标区域;再次,欧洲是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费区,对全球能源市场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特别是欧盟国家在能源市场治理、提高能效等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加强中欧能源合作十分必要。

  没有能完全脱离其他国家的“能源独立”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受到中东石油禁运的压力,美国尼克松政府就提出了“能源独立”问题,当时美国的石油消费量仅有1/3需要进口。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美国的石油进口量一度持续增加,到2007年前后,对外依存度达到60%以上。2008年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把谋求能源独立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强调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寻找和生产更多石油,同时通过发展新能源和提高能效,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几年来,美国在谋求能源独立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2011年美国石油消费8.4亿吨,比峰值时的2005年下降了1亿吨左右,一次能源自给率达到81%,比2005年上升近12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降至45%,未来15年内可能降至30%左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更是从2005年的18%快速下降到目前的5%。

  美国谋求能源独立之路,靠的是雄厚的资源禀赋、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有效的商业模式,它在改变全球能源版图的同时,也激起了各国纷纷“效仿”“复制”的渴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如果单纯以自给率或对外依存度来衡量,美国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能源独立”。当今世界,就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脱离开其他国家的发展而持久发展一样,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做到在不与其他国家发生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能源的完全自给。因此,自给率或对外依存度本身并不重要,能源独立的核心是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以美国为例,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油气供应基本上是安全稳定的,完全可以成为能源独立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稳定可靠的区域性能源合作是谋求能源独立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去年已接近58%,而且上升势头难以抑制。如果简单地用对外依存度来衡量国家石油安全的话,我国显然已处于高风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努力增储上产;另一方面则要立足于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组织实施好周边能源安全战略,建立安全稳定的区域性油气合作链。

  政府、公司和市场,谁也离不开谁

  “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尽管石油是全球性商品,可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敢于把自己的石油安全完全交给市场去解决,于是就有了石油外交、石油政治、石油战争等。

  在世界石油舞台上,政府、公司、市场等总是交织在一起,参与博弈的全球最大50家石油公司中,有30家属于国家石油公司,特别是中东地区一些国家石油公司,大多采取的是政企合一体制。然而,石油毕竟又是国际市场上流动性最强、贸易量最大、价格波动最激烈的商品,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就是既要买得到,又要买得起。

  要买得到,就需与资源国政府、石油公司打交道;要买得起,就需与市场打交道,了解市场游戏规则,争取掌握主动权,特别是在定价上的话语权。今天,石油已成为一种新的泛货币化价值符号,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联动,石油的金融属性不断增强,和平时期的石油安全已转变为“价格安全”。国际上有“中国石油需求”却没有“中国石油价格”。因此,我们打造石油安全链,迫切需要增强国际市场运作能力,形成与中国需求相适应的话语权,建立有效的市场价格避险机制。

  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产业链支撑稳固的安全链

  能源特别是石油产业是资金高度密集型产业,是需要“花大钱的买卖”。任何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而能源产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又是重中之重。目前,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年投资超过6000亿美元,石油贸易量占到全球石油消费量的60%以上。如果按照90美元/桶的油价计算,全球每天的石油贸易额就达到50亿美元。2012年我国进口原油超过2.7亿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正因为此,大凡石油进口大国,一般不希望单纯依靠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石油,而是积极实施跨国经营,努力形成一体化产业链,深度参与上下游业务的价值创造和分配。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也就逐步演变成了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及其价值链的再分配。毫无疑问,我国石油公司海外权益油的产量规模就是平抑国际油价的重要筹码,海外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的效益水平又是平抑上游成本的重要力量。只有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进一步打造成为实力雄厚的世界级跨国公司,大幅度提升参与国际市场、资源及价值分配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力支撑全球石油安全链。

  全球能源安全链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理念。除上述之外,像常规能源与非常规能源、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能源与环境、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都是能源安全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的未来必定更加全球化,能源安全问题也必将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发展争取合作、以合作谋求安全,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所属类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