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开幕时,火炬的光芒将绿色奥运和绿色能源连在一起。主火炬的气源是产自中国石油长庆气区的天然气。如今陕京、西气东输等输气管道构建的天然气网络,将“气化”的概念带给千家万户。(丁伟 摄)
11月3日,当北京为应对寒流到来提前供暖的消息传来,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庆油田采气三厂员工杨彩玲,认真读取着采气阀上的流量数字。一个紧张的冬季生产高潮已经到来。
保障清洁能源供应,气化中国,是中国石油这五年最为重要的发展主题之一。
“气化”,正成为建设绿色、国际、可持续中石油的重要内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21世纪中国能源领域最大的亮点,在于天然气时代已经到来。
尽管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但天然气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很缓慢。直到20世纪末,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不足1%,而全球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0%。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成为治理首都大气污染的首项选择,迎接国际奥委会官员的评估考察。
如今,中国石油已在北京周边构筑起8个气源供气的保障体系,形成陕京一线、陕京二线、陕京三线和大港储气库群四管齐下向北京输送天然气的格局。天然气在北京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已上升到13.1%,每年替代燃煤900多万吨、减少煤渣近百万吨,减少烟尘排放8000吨,相当于为北京移走了十几座千万吨煤山、渣山。
天然气成为绿色的希望、科学发展的希望。
“气化”,作为一个新名词走进各级政府施政的视野。
2011年1月17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与吉林省政府签署了“气化吉林”合作协议。在中国石油的推动下,气化陕西、气化江苏、气化重庆等正在全速推进,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而气化南疆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中国石油投资62亿元建设环塔里木盆地的4条干线管道及19条支线管道,不仅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贡献。
四大气区、数万公里输气管道建设……中国石油在中国能源版图上浓墨重彩
国土资源部11月2日发布消息:我国天然气年产量已由2002年的全球第18位上升到2011年的全球第6位。
过去十年,中国石油相继建成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大重要产地。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已从2007年的542.5亿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756.2亿立方米,年均增长8.7%。
鄂尔多斯盆地承担着向北京和周边的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等省区供气的重任。长庆石油人勇担责任,攻克了低渗透气田开发这一世界级难题,使得“满盆气半盆油”的鄂尔多斯盆地充满勃勃生机。
在今年7月初召开的中国石油领导干部会议上,集团公司董事长蒋洁敏宣布:将川渝地区建成中国的天然气工业基地、利用示范区,为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做贡献。
2012年10月16日,西气东输三线开工的号令从北京发出。从西一线向长江三角洲地区供气,到西二线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气,再到西三线向华南地区供气。
速度也是竞争力。2007年7月,中国石油与土库曼斯坦签署协议,将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引入中国。而建设从土库曼斯坦出发,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的长达1800多公里的输气管道,留给建设者的时间仅有18个月。石油人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胜利完成了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将石油人称之为“英雄的建设者”。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天然气开发利用方兴未艾
在快速发展的天然气市场上,LNG异军突起,受到各方关注。
要在大型LNG的生产、接收上形成特色技术,走在产业化发展的前列是势在必行的。
2011年5月24日18时18分,来自卡塔尔的大型LNG船平稳靠泊江苏LNG接收站,打破了国内LNG项目由国外EPC总承包商垄断和对项目全过程的控制以及主要建设材料均需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今年8月19日,中国石油华气安塞LNG项目成功产出合格LNG,弥补了国内天然气液化技术的空白。
技术的突破带来了LNG建设的飞速发展。辽宁、山东、上海、河北唐山等一个个LNG接收站,就像颗颗珍珠点缀在中国沿海地区。
加大天然气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明显。数据表明,城市空气污染源80%来自汽车尾气排放,而LNG相比传统的汽油和柴油燃料,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更低,燃料成本还能节约20%。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与北京市联合推广清洁能源公交,180辆LNG动力车驶上长安街。
在长江边上,中国石油与中国长航签署协议,致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水运行业的推广与应用,促进内河航运的绿色发展。
天然气,让中国石油“奉献能源、绿色发展”的旗帜更加绚丽。
天然气,为科学发展助力,也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记者亲历:“桑拿天”里建国脉
2009年7月底,记者来到西气东输二线江西境内的管道局工地采访。在江南的大暑季节里,闷热和潮湿成为天气的主旋律。雨下大了,活没法干。雨停后,只有铺上钢板设备才能开进去。不下雨时,天气那叫一个热,一道口焊下来,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加上一道遮阳棚,干起活来感觉好一些。焊完一道口,再喝上一大杯泡着冰块的水,那感觉就一个字:爽!
“妹妹你坐船头哦,哥哥我在岸上走……”刚对完一道口,四个小伙子抬着控制阀杆,好似纤夫拉船一般。唱歌的小伙子看到记者端起相机后,腼腆地一笑,不再唱下去了。我不后悔没有抓拍到这样的画面,但我后悔用镜头对准他,却没能让他把心中的歌唱出来。
故事:爱心项目部
西气东输二线26标段管道四公司项目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下辖的一个小镇子。虽然只有一天的采访时间,但让记者感触到奋战在国脉建设一线管道人的一颗颗爱心。
在管道四公司413机组采访结束后,机组长艾东领与记者边聊边往外走。这时,两个只穿着短裤的四五岁小娃娃向施工机组跑来。艾东领急忙一手拉住一个,问道:“小朋友,要去哪儿呀?”
“去买吃的。”孩子举起小手指着前面的几间民房。
“你看这里有那么多大汽车,多危险呀。你们从这里过去好不好?”艾东领说着就把两个孩子领上了旁边的稻田垅沟。“你们俩比赛看谁跑得快。来,一二三,开始!”
两个孩子撒着欢儿向村子跑去。
从机组回来的路上,司机张春波告诉记者,有一天他和项目部经理连晓明回项目部,看到路边站着一个抱着孩子急切张望的农妇。当时他没有在意,车子刚开过去,连晓明让他赶紧把车倒回去。一问才知道,妇女急着要把生病的孩子送往镇医院。他们把娘俩扶上车,快速向小镇驶去。
在采访中,连晓明讲到这几个月就要拿下丘陵地段,进入冬季开始抓紧在水稻田的施工。当问及原因时,他说,那时三季稻收割后,水稻田里的水都排出去了,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也可以让农民多收一季稻子。
计划也好,偶遇也罢,看似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像一颗颗清晨的露珠,折射出在国家能源通道建设中,管道人与当地百姓、社会、环境的和谐之美。
所属类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