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为中国的能源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和重点。12月22日,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深刻认识“十四五”能源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如何科学把握“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中国 能源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在这个时间窗口意义更不同寻常。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多处强调了能源及其直接相关的资源环境等问题,主要涉及能源安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深化改革、绿色环保、民生保障等多个方面,为中国未来五年及更长一个时期的能源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和重点。
能源发展环境日趋复杂 能源安全保障更加艰巨
《建议》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能源环境也同样日趋复杂。2020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叠加超低油价,严重冲击全球能源市场,使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单边主义、逆全球化倾向对“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全球能源治理、能源地缘政治等构成新的威胁。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率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阴影,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在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进程中,必然进一步带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据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0.7%,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0.9%,占全社会能源消费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1.1%。更令人欣喜的是,清洁能源发电和消费比重明显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持续好转,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96.6%和98.3%,同比上升0.8%和0.2%。
按照《建议》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及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无论是经济增长、生态保护还是民生保障,都需要能源的基础保障及其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压力较大。要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等,必须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推进能源革命和转型、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下大功夫。
加快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 优化能源空间发展布局
《建议》提出要统筹推进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既要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也要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中国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中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这是对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能源发展战略方向和重点的基本定位。其中,推进能源革命是核心、完善体系是关键、增强国内生产和储运能力是保障、促进多能互补耦合是方向。
《建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并列为未来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重点。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新能源发展,不仅是能源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的需要,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措施。中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的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可以成为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重要领域。
中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能源产业体系,在传统能源领域,需要强调上中下游的有效协同;在新能源领域,需要完善全产业链。要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战略中,率先大幅度提升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及电气化水平,同步打造现代化的智慧能源体系。
力推技术创新战略 掌握能源革命的主动权
《建议》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能源技术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能源技术革命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是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尊重能源科技创新规律,把握全球能源技术发展趋势,重视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积极打造能源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制造水平。
要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过程中,注重优化能源科技规划和运行,推动重点能源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快能源领域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能源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等。
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打通双循环的能源堵点
《建议》明确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同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保障中国能源安全,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立足国内开发生产,又要深化国际合作,形成多元化的稳定供给格局。中国是世界油气消费和进口大国,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过程中,难以避免受到资源约束,需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发展模式,实现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要把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构筑互利共赢的能源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合作体系。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国际能源秩序和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秉承竞争中性原则,做好国家或地区之间能源战略、项目规划、运行机制以及能源政策、法规标准、文化传统等的有机衔接。
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 注入能源转型发展动力活力
《建议》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特别强调要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能源行业从早期终端消费市场开放、价格改革,到后期上游资源开发、生产加工环节放宽准入,直到今天全产业链扩大开放,虽历经曲折反复,但始终能够取得新发展。随着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全面开放油气勘查开采市场政策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出,基本构建了全产业链开放、“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新格局。
按照《建议》的要求,下一步深化能源领域竞争环节市场化改革,应瞄准建设高标准的能源市场体系,健全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等。
坚持绿色发展与节约优先 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建议》明确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能源绿色清洁转型发展的力度和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中国已承诺将按照《巴黎协定》要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继续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转变,加快建设节能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同时,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扩大碳排放权交易,以市场化机制促进节能减排。
促进能源公平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建议》明确指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能源事业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
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美国的1/3。特别是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刚刚消除“能源贫困”,电力能源供应还不稳定。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发展既要考虑总量增长和总体结构优化目标,也要考虑地域的差异性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供应的普及性、多样性、灵活性,控制和降低社会用能价格,防止出现“能源返贫”。
要继续实施能源惠民利民工程,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以及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结合起来,优化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建设基地布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获得清洁能源的便利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并将其作为衡量人民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