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类别指标上以“绿色生态”类取代了“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资源环境”类,绿色生态指标数由原来的10个减少到5个,且全部为约束性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无论是提出“绿色生态”的基本逻辑,还是设定5个约束性指标,均体现了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十三五”时期,我国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都取得重要进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向记者表示,尽管成绩斐然,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碳达峰任务艰巨。“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需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持续发力。
面对新阶段、新目标,指标体系自然要与时俱进。王金南分析,与“十三五”规划中“资源环境”的逻辑相比,“绿色生态”的基本逻辑有显著的提升和进步,进一步突出了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新发展理念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作用。
绿色生态的5个指标,具体为考核绿色低碳发展的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个指标,考核环境质量改善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地表水达到和好于Ⅲ类水体比例2个指标,考核绿水青山、优美生态的森林覆盖率1个指标,这个指标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碳汇能力建设关键指标。
“约束性指标要有明确导向,不应追求指标数量,关键在于高质量。”王金南表示,5个指标分别指向了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3个领域。同时,尽管约束性指标是5个,但在年度发展计划中保留了更多的约束性指标,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非化石能源比例等。这些指标设计充分说明了绿色低碳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王金南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未来40年发展中的重大挑战和机遇,需要彻底的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才能达到目标。对于我国来说,如果要达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要占到80%以上。因此,要转变发展观念,抛弃依赖投资高碳项目刺激经济的模式,将投资转向支持低碳、绿色、有更大发展空间的项目,尽早在国际低碳技术的大潮中抢占身位、赢得先机。他建议,尽快研究发布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时间,力争实现煤炭和石油分别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梯次达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而且要将这两个任务与自然资源节约战、节能低碳发展战,统筹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中,争取为2030年碳达峰打下坚实基础。“各地要认识到降碳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常纪文表示,今后5年,工业领域的绿色供应链、建筑领域的绿色建筑等都大有文章可做。比如,要对农村住房进行改造,达到冬天保暖、夏天不热的效果,减少取暖、降温的能源消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需要政府和企业都行动起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表示,生态环境保护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生态环境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重要窗口期。
“通过环境产业的努力倒逼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倒逼能源结构调整,这是我们的使命与追求。”赵笠钧呼吁,环境企业要抓住机遇、发挥专长,促进绿色低碳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助推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形成。
所属类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