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力领域之后,“破垄断”之风正刮向油气领域。《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筹划近三年的油气体制改革方案明年有望出台,将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管住自然垄断、放开竞争环节,其中,最大亮点是上游放开和管网独立。
业内人士认为,新一轮油气改革下全产业链将迎来变局,对民营油气、油田服务和地炼企业形成一定利好,同时2017年天然气价格整体存在下调空间,下游工业用户、分销商或受益。而在此倒逼下,“三桶油”则加速谋划备战,推进包括混改在内的企业改革。
按照国家对能源领域改革的总体部署,油气体制改革从2014年就已经开始酝酿,2015年年底形成初稿,之后因分歧较大经历数次修改。“油气改革涉及面很广,也很敏感,有些方案必须不断完善。”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此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改革难点不止一处。
据悉,首先“动刀”的便是垄断程度较高的上游环节。一直以来,国内具有探矿权和采矿权资质的企业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油田四家,而原油进口权也是集中于几大公司,这使得市场化竞争十分不充分,民营企业很难涉足。
去年国土资源部率先宣布在新疆进行六块油气区块招标试点,标志着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改革破冰。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表示,要通过试点及时总结出可复制、能推广、立修法的制度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开,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中信证券分析师刘斌也表示,随着油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预计上游领域将最终走向完全开放,一是放开矿权市场,由登记制改为招标制;二是放宽勘探和开发资质的条件限制;三是提高持有成本,严格探矿权退出机制;四是建立油气矿权流转制度等。这将在长期内利好民营油气和油田服务企业。同时,新一轮油气改革还将进一步放开原油进口权、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成品油出口权等,这对地炼企业形成一定利好。
更大的看点在于管网独立。据了解,当前我国天然气中游输配环节高度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手中,而且管网管理体制复杂,多个中间环节层层加价。例如西气东输的天然气从新疆口岸输送到各个省的门站要经历上千公里,加价在8毛左右。而从省门站到用户往往只有几十、几百公里,有的地方加价在一块钱以上。
“目前,天然气价格改革重在完善机制,首先是中游实现管网独立。因为管网不独立,天然气市场化是永远做不到的。”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
从此前的油气改革思路和征求意见稿的说法来看,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管网独立采取分步走的路径,先确定管输价格,逐步实现财务独立,管网无歧视向第三方放开。随后,时机成熟可以实现法律独立、统一调度等后续步骤,成立独立的管网公司。
从今年10月以来,国家发改委陆续发布《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做好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相关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等8个文件,直指输配体制改革和第三方准入两大核心焦点,并在福建开启门站价格市场化改革试点,支持重庆、江苏、上海等省市开展天然气体制改革试点。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2017年将全面启动管道运输企业定价成本监审工作,合理确定定价成本,制定和调整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
“重新核定管输费用后,我们的收入会下降,倒逼企业进行内部改革,加强资产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公司副总经理梁鹏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刘斌也表示,2017年天然气价格整体存在下调空间,下游工业用户、分销商或受益。
在此之下,国家能源局两年之前就推动的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终于有了进展,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先后发布公告,公开油气设施信息,并且以不同形式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
近日中石油率先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十五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集团公司市场化改革指导意见》、《集团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提出了分类推进、引入各类资本、完善公司治理等主要改革举措,将尽快下发并落实。
而中石化继油品销售板块混改后,近日管网混合经营也有实质性进展,川气东送管道公司增资引进中国人寿和国投交通。并且,近年来,启动多项内部改革,进行人员和机构压缩,敲定14家承包经营试点,下放部分经营管理自主权,探索小油气块、油气田、边远区带承包经营模式。
中海油内部改革也在如火如荼进行,比如,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改革,同时推进中游炼化产业改革重组。国金证券分析师贺国文认为,新一轮油气改革将加速推进石化行业国企改革,主要方向包括混改、资产证券化以及股权激励,未来石油央企与民企合作将在上游资产、石油销售、工程技术服务、装备制造等领域继续深化,同时,“两桶油”先后进行专业化重组和平台化整合,旗下的上市平台值得关注。
所属类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