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搜索
关 键 字: 分 类:  
当前位置: 商会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新闻  > 查看详情

中共东营市委关于制定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浏览次数:311 日期:2015-12-10 13:00:00

     中国共产党东营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全会认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我市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开拓奋进,主动作为。全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谱写中国梦东营篇章的重要五年。全面总结东营“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深刻把握面临的发展环境和阶段特征,认真研究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对编制好东营“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是东营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和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市上下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压力和风险挑战,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拉开了建设繁荣富裕、生态秀美、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新东营发展格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预计达到3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预计达到1288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预计达到218亿元。转变发展方式迈出新步伐,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黄蓝经济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对上争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体制机制创新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生态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民生建设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推动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三五”时期及今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未来五年,我们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拓展国际视野,把握发展大势,积极主动作为。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国家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东营在国家跨省区域战略中首次上升为重要节点城市,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全省“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黄河经济带建设积极推进,我市拥有继续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机遇,在全省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多年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需要调整,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资源约束趋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市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很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十分紧迫,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忧患意识、机遇意识,不断提升发展境界,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三)“十三五”时期所处的发展阶段。从东营所处的历史方位、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看,“十三五”时期,我市将进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黄蓝国家规划目标、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的关键阶段。
  ——资源城市转型攻坚期。我市对石油工业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胜利油田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受油价持续低迷影响,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减弱;重工业占全部工业的90%,六大高耗能行业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外需不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迫切要求推进城市转型,大力发展非油替代产业,推动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引领、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战略地位提升跨越期。我市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制约了战略地位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面向环渤海、京津冀,融入“一带一路”,加强战略合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内联外接的交通大通道,凸显区位优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首位度,更加有效地聚合资源要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提升区域创新体系,以此厚植发展优势,努力把东营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区、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市产业结构层次、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还有差距。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更加重视经济结构调整,更加重视社会建设,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人民群众。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持续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美丽幸福新东营建设,向基本实现现代化阔步迈进。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美丽幸福新东营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坚持开放带动,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坚持依法治市,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法治东营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驾驭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工作全过程。必须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既在补短板上用力,也在增优势上下功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五)“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
  ——转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基本构筑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走在全省前列。创新型城市建设迈上更高水平。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就业比较充分,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平安东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政府履行职责约束性任务目标,水和大气质量显著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城乡环境秀美宜居,展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东营新形象。
  ——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市域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法治东营建设成效显著,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二、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把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城市转型,打造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创新中心。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增强创新要素聚集能力和承载能力,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实施引领性、标志性、颠覆性技术开发,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抢占科技制高点。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抓住列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机遇,推动政产学研结合,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褒奖成功的创新生态。支持优势产业科技创新,加快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扶持服务,推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交流合作、企业孵化等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以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支撑,以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若干国家和省、市级研发平台为骨干,以中试基地、生产力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等创新服务组织为基础的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引进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及其分支机构。支持胜利经济开发区创建石油装备产业国家高新区。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骨干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加大中小企业创新扶持力度,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立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指导推进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面向全球引进各种创新要素资源,推动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建设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和利用。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粮棉高产创建、生态畜牧提升、“海上粮仓”建设等工程,加快发展绿色种植、生态畜牧、现代渔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工厂化食用菌、畜牧生产、现代渔业基地。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工厂化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建成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效应显著的现代化园区。
  支持国家级农高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加快建立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努力成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黄河三角洲国际生态农业博览会档次,增强黄河口特色农产品影响力。推进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深入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
  积极稳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环境,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办好新型农民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三)打造东营制造业升级版。全面对接《中国制造二○二五》,以实施“3+1”行动计划为抓手,引导制造业加快生产方式、经营体系、管理模式重构,实现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跨越。
  推进集聚集约发展。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重点培育壮大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领先、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每个产业集群至少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公共检测平台、产品展销平台和物流平台。推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等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引领区。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整合提升现有园区,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批产业层次高、协同效应好、公共服务优、特色优势强的产业集聚区。探索“一区多园”管理模式,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有效整合资源,争取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石油储备基地。建立园区动态管理机制。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高端提升”行动,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突出骨干企业转型带动,引进高新技术装备推进高端化,加强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化,实施“两化”融合推进智能化,促进石油化工、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低端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打好化工产业整治提升攻坚战,认真开展“三评级一评价”综合整治,发展壮大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关闭淘汰一批,加快形成安全生态、环境友好、布局合理、高端引领的发展格局。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核心技术研发、经营模式创新和产业链条延展,提升石油装备制造业,促其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产业链,打造国际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设备、高端智能化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轿车、载货车、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业,拉长汽车配件产业链条,建设山东省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生产基地。支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鼓励企业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进行集中突破,积极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医药等重点产业,着力形成新的发展支撑。推进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航空产业。
  积极发展海洋产业。坚持陆海统筹、科技带动、集聚发展,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进海洋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应用。壮大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工程装备等优势产业,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科技服务、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功能区、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和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支持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品牌创建、营销网络拓展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培育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提高“东营制造”国内外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制造业服务化、消费个性多样化趋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加快膨胀规模、提高质量,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性服务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东营港、广利港、空港等物流园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配套物流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为重点,打造黄河三角洲综合性物流中心。加快壮大金融规模,培育金融新型业态,创新金融产品,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性金融中心。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发展。发展各类咨询服务和基础服务,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和会展业,推动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抓好国家石油装备产品、轮胎及橡胶制品、石油炼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坚持便民优先、拓展内涵、打造品牌,着力实施重点景区提升、养老服务提升等工程,推动生态旅游、商贸流通、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突出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积极创建5A级景区,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利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着力发展服务外包、航空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园区,打造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通用航空服务中心和全国石油装备、石油化工行业领先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
  (五)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按照“论证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要求,健全项目生成机制,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每年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严格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和产能过剩项目。深化投融资改革,强化政府投资导向作用,积极运用PPP模式,扩大有效投资。
  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实施骨干企业“四个一”工程,支持引导企业通过战略合作、科技创新和强化管理提升水平、壮大实力,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千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实施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五年行动计划,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突出抓好诚信、安全教育,建设目标远大、素质优良、勇于担当、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
  (六)推进信息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分享经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重大示范工程,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构建新型制造体系。推广数字化管理、精准化作业,促进精致农业发展。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信息设施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七)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建设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技成果有序流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贯彻上级部署,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支出管理改革创新。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普惠金融组织健康发展,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
  支持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创新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三、树立协调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平衡发展格局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推动内在联系紧密的区域和领域融合互动、协同共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一)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互动互促一体化发展。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着力完善提升以东城、西城、垦利县城为主体的中心城区,统筹发展南部广饶、北部河口港城、西部利津三大城镇组群,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秀美、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体系。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突出“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大湿地”特色,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完善中心城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东西城快速通道建设,适时启动城市轻轨规划建设工作。强化城市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和创新能力支撑,统筹推进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等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人口聚集,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积极探索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的有效模式。统筹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深入开展国家和省、市试点示范县、镇创建,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建设现代化小城市,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承载能力强的区域重镇,发展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特色镇。积极推进撤县设区(市)。
  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按照有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有利于释放发展活力、有利于推动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功能定位,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坚持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城镇化支撑能力。积极促强扶弱,支持广饶、垦利在全国工业百强县(市)中争先进位,支持利津加快科学发展。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特色鲜明的农村示范社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管理。抓好黄河南展区建设改造,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着力打造宜农宜居宜游的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区。深入开展乡村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率先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
  (二)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深化油地军校合作,完善共建机制,创新合作模式,加快形成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益的区域融合发展格局。
  推动合作共建向深向实发展。支持和服务胜利油田转型升级、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胜利油田科技、人才优势,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围绕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建设等领域,每年实施一批共建项目。积极推进油地校共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认真落实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努力把胜利学院办成省内一流的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支持驻地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扩大双拥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实施一批军民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一批军民融合创新企业,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市。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和改进思想宣传文化工作,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巩固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发展,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挖掘东营文化资源,实施吕剧振兴工程,扩大孙子文化影响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倡导全民阅读。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积极发展竞技体育,打造黄河口特色赛事品牌。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全面加强文物、档案、史志等各项工作。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超前研究,统筹规划,全力推进实施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立体衔接、便捷高效、安全坚固的综合支撑体系。
  加快构筑立体交通体系。推进东营港区扩建工程,2020年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建成地区性重要港口。推进广利港区建设,2020年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吨,形成以商港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推动兴港路至东八路连接线等疏港公路规划建设工作,提高港口集疏能力。完善提升胜利机场功能,延长机场跑道,积极增开航线加密航班,争取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建成区域性中心空港。以东营港、广利港、胜利机场为支点,推进疏港铁路、济东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及其延伸线、济南─滨州─东营和德龙烟城际铁路建设,打开横贯东西的通道;推进黄大铁路、环渤海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动环渤海城际铁路、山东东部南北快速通道建设,构建北接京津冀,南连山东半岛及长三角城市群,东出渤海湾,西融省会城市群的大交通体系,加快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推进黄河河口整治、防潮堤、四干渠以北段南水北调配套、仙河百万亩大型引黄灌区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涝区综合治理、河道建闸蓄水、水库新建扩建和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推进能源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唐东营电厂、胜利电厂三期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建设天然气输气管网设施,保障生产生活用气需求。
  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秀美宜居城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体现。必须走生态文明道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生态立市、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合理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推动聚集发展区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对农业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的激励性补偿。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二)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加强资源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自觉。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科学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衔接。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发展绿色矿业,推进油气、卤水、地热等资源高效利用。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发展绿色交通,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推动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绿色产品。倡导合理消费,管住公款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生态建设,构筑环渤海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区。
  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实行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打造东方湿地之城。做好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积极争取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加强城市湿地保护,推进湿地生态工程和城区河道连通工程建设,形成河海相连、鱼鸟共生的水城景观。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建设,提高生态产品供应能力。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三年增绿计划,重点抓好中心城防护林带、沿黄生态林带、沿海基干林带及沿交通干线、主要河流干渠、基本农田生态廊道建设。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积极拓展林业发展功能,实现生态效益价值化。
  统筹推进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加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管理,搞好海岸景观资源养护和亲水海岸环境营造,打造滨海生态走廊,创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繁育工程。强化海洋生态功能区监护和抢救性保护。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底线,以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实施水气污染整治行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燃煤设施超低排放,重点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排气综合治理,持续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突出抓好市控以上河道流域综合治理保护、重点行业和企业废水污水深度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严格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水环境功能区达标。
  加强土壤环境和农村环境保护。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及污水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强化对化学品、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应急处理。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完善环境资源影响评价制度,提高准入门槛。落实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施“网格化”管理,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完善提升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
  五、树立开放发展理念,着力拓展发展空间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一)积极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错位融合、优势互补、竞合发展的理念,发挥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的优势,深度融入环渤海、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全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黄河经济带建设,打造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体发展的桥头堡。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参与中韩自贸区建设和中国─中亚─西亚、中蒙俄等国际通道建设。坚持内外开放并举,挖掘与相关地区的互补优势,加强全方位合作。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推进东营港码头对外开放,加强综合保税区、监管场站、临港临空产业区、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产业园、中日韩产业园建设。提升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等展会档次。发挥各类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中国石油装备、橡胶轮胎、精细化工等出口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国际化,加快建设国际化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培育对外开放新支点。
  (二)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优化市场布局和贸易结构,增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巩固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
  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培育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增强优势产品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贸易,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培植新的外贸增长点。
  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鼓励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和大通关建设。建立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体制机制。
  (三)提高“引进来”水平。对照国际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保障体系,着力营造更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技术。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加强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对接,积极谋求战略合作,着力引进大项目、高端项目。支持传统产业加大对外技术交流合作。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除国家明确禁入的行业外,经营领域、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向外资全面放开,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社会事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开放。
  (四)提升“走出去”层次。加强统筹谋划和政策支持,全方位搞好平台、信息服务,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支持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橡胶轮胎等优势产业产能,开展国际间产业链、价值链协作整合,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跨国企业。推动新兴产业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开展跨国投资并购,实现品牌、技术、市场和营销网络的全球整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基础设施投资、能源资源等领域的合作开发。
  健全“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完善政府、银行、信保和企业“3+1”工作机制,强化涉外风险防控,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维护境外投资权益。
  六、树立共享发展理念,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使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确保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完善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加大向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倾斜力度。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创新精准扶贫思路,拓展多形式扶贫路径,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完善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率先在全省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二)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城乡、油地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就业。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就业援助,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积极防控失业风险。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强制度衔接,完善筹资机制,形成覆盖全民、整合城乡、均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养老保险金个人帐户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深化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推动油地医疗结算一体化建设。全面实施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逐步实现失业保险应保尽保。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统筹城乡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棚户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搞好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
  (四)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交流。稳定增加教育投入,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事业发展。
  (五)建设健康东营。统筹推进医疗卫生、养老、计生、残疾人等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医,促进健康产业发展。鼓励发展中医药事业。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扎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定期分析经济形势、制定重大政策、推动任务落实的工作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广大干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体系,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有效覆盖。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认真履行从严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促进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制度体系,支持和保障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支持人民政协全面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聚焦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强党对协商民主建设的领导,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政议政。
  全面推进法治东营建设。加强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导立法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完善综合执法体系,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促进发展的人才工作机制。统筹各类人才建设,深入实施“黄河三角洲学者”、千名优秀企业家培养、高技能人才振兴等重大人才工程,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激发社会管理活力。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东营。
  加强平安东营建设。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建设大数据警务云应用创新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等安全。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置、保障能力。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深入实施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严密防范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充分发扬民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群众各项权益,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推动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全市各级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以本建议指导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把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落到实处。
  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务实苦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而努力奋斗!  

所属类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