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题为《国资委官员:央企亏损并非自身不努力》的报道,报道中称,针对去年A股十大亏损企业中有4家央企的说法,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副局长廖家生回应,业绩不佳并非央企不努力,原因在于多数央企集中在利润率较低的传统行业,而钢铁等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当然,廖家生也承认,亏损的根本仍在央企自身。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央企缺乏灵活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在产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积累的问题集中显现。
但不管如何,此言论由于内容较为敏感,在新浪网上跟帖评论超过4000次,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测,跟帖评论中90%为质疑的声音,甚至有网友认为将巨亏原因归咎为“行业不济”等外部坏境因素,是“国资委为了替自己的监管失职开脱”。在新浪微博上,更有网友称“享受着各方面给的政策倾斜和资源优势还要为亏损找理由,你叫其它民企怎样生存?”
亦有小部分肯定的声音,认为国资委官员这是很负责任的说话“在整个经济大环境背景下,全球出现的经济衰退和动荡产生亏损本身很正常”,只要“敢于面对和承认”,便会得到公众的体谅。
长期以来,央企一直被笼罩在“企业业绩优良且长期稳定,可持续经营风险低,员工高薪厚职”等等的光环下面,而实际上,在去年A股十大亏损企业中,排名前四的便是央企。这些“巨无霸”一方面享受着国家各种巨额补贴与优惠政策,一方面却出现持续巨亏。个中原因不免让公众猜测。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在2012年年报披露中,巨亏的四家央企(*ST远洋、中国铝业、中国中冶、*ST鞍钢)均阐述了经济环境恶化对其利润的冲击,总体而言,这些企业多处于易受经济形势、行业周期等影响的行业,而且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原料价格居高不下,这看是影响业绩的一个客观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财讯网文章《央企亏损并非不努力:国资委岂能“无罪辩护”》中举例称,同为远洋行业翘楚的中国远洋和马士基,面对远洋业的整体下滑局面,两者的境遇截然相反,马士基航运公司的业绩得到逐步改善、扭亏为盈,而中国的远洋集团,居行业龙头却成为最大亏损王。
与此同时,年报中的数据显示,尽管从2011年开始营业收入持续下降,可是各家央企的成本费用,特别是职工薪酬费用(包括管理层年薪)却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这让人感到疑惑,在外部经营环境恶劣,产能下降的情况下,外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纷纷通过裁员减薪以削减成本,而央企仍在扩招员工与加薪,增加人力成本?这似乎与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开源节流以应对风险的方法是背道而驰的。
针对此质疑,某央企董秘回应媒体称“需要涨薪才能留住人才和激励管理层。”也有一些央企将此归因为“合并范围不同,统计口径不一,因此两年的数据没有可比性”。尽管如此解释,高额的人力成本仍然饱受诟病,更有网友质疑央企的裙带关系以及人力资源的效率“年产4000万吨的大庆石油管理局,在美国也就是3000多职工就完成工作了,而我们整整是人家的100多倍,达到30多万职工。”并称“不相信由七大姑八大姨组成的企业能有效益。”当然亦有不同的观点反驳,认为“国家需要依靠央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在微博上以 “央企巨亏”为关键词,并抽取了其中一部分网友的评论进行抽样统计。统计显示,超过85%的网友质疑央企现有的内部管理机制以及出现亏损后的问责制度,多数的关注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央企的现有经营管理制度是否应该进行改革,特别是职工薪酬管理的设置;另一方面是央企负责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是否应该问责。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分析师朱离认为,央企作为我国行业领军式企业,不仅掌握着国家大量资源与优惠政策,也背负着改善国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而如今,在国家的重点扶持下,仍然连年巨亏,除了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的不可控影响之外,更应接受公众的监督,正视自身管理体制的缺陷,提高管理层的危机意识,勇于改革,以应对将来市场上更大的风险。
本文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所属类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