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上旬,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二轮页岩气竞标结果,但让业内为之诧异的是,瓜分19个区块的企业名单中,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延长石油为代表的“国家队”却集体消失。
而相比上年国土资源部举行的首轮招标,六家国有能源巨头皆被受邀竞标的境况,此次大型国有公司的缺席则无疑颇具戏剧性。
事实上,对于如今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页岩气资源而言,如何实现低成本开发,以及商业化仍是各大能源公司竭力解决的关键课题。而当国家石油公司、民间资本、外资企业皆先后涌入时,这场被冠以“能源革命”之名的开发浪潮却在“方法论”上仍存有诸多争议。
针对中国页岩气资源的现实条件,以及如何实现步骤化开发,中石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抗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难以复制的“美国模式”
《21世纪》:很多人都将美国的10年页岩气革命作为中国页岩气的开发参照样本,中国能否复制“美国模式”?
张抗:“页岩气革命”强烈震撼着正为缺油少气而上下求索的中国石油(8.91,-0.09,-1.00%)界。但美国取得巨大的成功是由于其具有优越的条件和雄厚的基础,集中体现在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上。在这个市场上有相当充分、灵活的融资条件,依托这样的基础而活跃着数千个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更多的是中、小公司。
中国虽拥有后发优势,也可以借鉴美国技术,但也必须面对先天不足的客观环境。
《21世纪》:除了市场机制等因素外,与美国相比还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张抗:美国土地大部分属私人、少部分归国家(联邦、州等),只要石油公司与土地所有者订立符合法律要求的合同就可取得在规定年限内租用此地块进行资源开发权利,这种矿权过期无效但可以转让,这种方便灵活的市场化操作正是促进页岩油气的发展条件之一。
但中国的情况却不同。中国矿权区块的获得必须国家管理部门申请。依照有关法规申请人必须承诺一定的最低工作量,不能完成须退出此区块。
过去针对常规油气的申请只限于国家石油公司,经过几年时间后被认为可能有(常规)油气赋存的沉积盆地也几乎全被四大石油公司登记区块全覆盖。
但问题在法规所确定区块退出机制却没有落实,公司对区块只占不退,区块登记工作沦为死水一潭的局面。
国企应成先锋
《21世纪》:随着页岩气的两轮招标,表面上看,中国的页岩气开发热潮已然拉开序幕,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正视,在你看来,亟待解决的障碍是什么?
张抗:长期以来,中国可供油气勘探的区域几乎全被“三桶油”所占有,主要盆地甚至是全覆盖,无他人置喙之地。其中许多地方长期投入的工作量很少,没有实现新发现也不再做工作,但也不退出,使其他企业无法进入展开新的探索。
与国外不同,中国的勘查区块多面积较大,形成“跑马圈地”后,许多可进行深入工作的地块被闲置。对于这种违规事项有法不依,形成了事实上的“不敢管、不能管、管不了”的局面。这种局面对非常规油气,特别是页岩油气的开拓更是形成了明显的阻碍,大量有积极性的企业无法及时获得可供立足的区块,成为卡在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关口。
《21世纪》:页岩气作为尚在探索阶段的独立矿种,国有石油公司保守投入的原因何在?
张抗:我们知道,非常规油气都是低丰度低品位的,必须依靠多井低产大量打井来获得产量和效益,而相比国内和国外、常规和非常规油气的大量工作,石油国企的资金明显不足。同时,如何实现有钱赚、可持续也是影响国有石油公司缺乏动力的关键因素。
《21世纪》:从中国石油系统的现有格局出发,在页岩气的开发过程中,国有石油公司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张抗:作为油气生产主力的国家石油公司应更主动更自觉地承担主力和开拓先锋的责任。由于历史遗留和现实利益的影响,石油公司与原先曾为一体的服务公司间仍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优惠,某些方面还有排他性。显然,上述技术上的优势是新成立的中小石油公司所难以比拟的。
此外,大量独立中小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均未成熟,而国家石油公司掌握着数十年积累的资料、经验和人才。
上一篇:石油禁运和脆弱的能源安全
所属类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