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在生产项目管理中,针对生产组织模式、施工方式和技术方法,采取革命性措施,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生产组织模式向数字化地震队转变,由普通的施工方式向高效采集转变,由常规的技术方法向“两宽一高”转变,地震队施工效率和安全系数大幅提高。
新疆南天山冬天来得早,11月初便寒风凛冽。承担博孜项目的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247队工地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仅用半个月时间,这个队就完成1.16万炮工作量。
博孜项目是建设“新疆大庆”首个重大勘探项目。为揭开博孜地区的神秘面纱,东方物探在这个项目首次应用三项最新技术:宽方位高覆盖技术、可控震源低频扫描技术和基于高精度航片的选线选点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是东方物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举措之一。
由传统生产组织模式向生产智能化转变
数字化地震队带来的不仅仅是施工速度的成倍提高,还使地震队实现了管理信息化、生产智能化和设备轻型化。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重新梳理、优化地震勘探野外作业流程,地震队几十年形成的生产组织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012年8月初,东方物探推出的全球首支数字化地震队,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在伊拉克鲁迈拉,东方物探数字化地震队仅用211天就完成6.74547万炮的工作量,项目安全运作达到113万小时。
数字化地震队首先实现的是数据采集与现场质量控制的无线化。地震队通过高速数传电台及卫星链路实现实时信息交换,集禁区预警、定位授时、数据采集、作业管理、实时质控和数据传输等功能于一体,优化项目管理流程,使地震勘探野外作业实现了高效、安全和环保。
数字化地震队打破传统施工方式,实现生产智能化。地震队采用野外无桩号标记施工方式,实现野外施工自动引导、实时任务分配及调度,指挥室可根据可控震源的工作状况,随时调整每台震源的任务区域,以达到最佳生产效率。实时质量监控,实时监控、记录每台可控震源的位置、速度和工作状态并传输到控制中心显示,实现海量数据从事后分析到实时过程控制的转变。
鲁迈拉项目经理尚永生告诉记者,应用数字化地震队系统后,过去需要1000多人的项目,现在仅需158人。在阿曼项目,应用数字化地震队系统后,仅测量就节约成本100万美元。“这是因为地震队的生产指挥系统得到简化,也减少了野外测量和数据整理、计算人员和测量设备。”尚永生说。
伊拉克鲁迈拉油田项目代表、BP石油公司高级副总裁伯纳德·卢尼先生评价:“在全球范围内参与过许多三维地震采集项目,从未见过东方物探这样好的数字化地震队系统。东方物探数字化地震队与BP公司ISSN技术的成功结合,创造了BP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过的所有三维地震采集项目中的第一。”
如今,数字化地震队得到迅速推广,阿曼、阿富汗、沙特阿拉伯等项目已经推广应用。在国内,数字化地震队首次在塔里木盆地博孜项目试点应用。它将更快速、准确落实博孜地区复杂断块油气藏特征,整体评价克深-大北天然气富集区带,确保油田增储上产。
由普通施工方式向高效采集转变
物探装备的不断进步,实现了高效采集施工方法的大跨越。跟过去相比,一个地震队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几年前地震队一年的工作量,一个小时的平均时效是过去一个地震队一天的时效。
今年10月28日,准噶尔盆地白家1井物探项目竣工。作为国内第一个低频滑动扫描试验,项目刷新了国内物探生产的最高时效:74个小时完成1.232万炮,平均日效4107炮,最高日效5146炮。
目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是解决复杂油气藏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是实现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最经济的方法,同时也是最安全环保的地震采集方法。近几年,东方物探瞄准国际先进采集技术,在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创新应用可控震源交替扫描、滑动扫描等国际先进采集技术,为常规地区高密度、高覆盖三维勘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2011年年底,依靠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东方物探在中东地区高端市场连续获得突破,继中标阿曼石油发展公司合同期为3+1+1年的巨型三维勘探项目后,又中标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三个合同期为5+1年、迄今全球最大的陆上物探项目。这标志着东方物探国际业务实现由低端市场到高端市场的跨越发展。
在国内,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得到推广应用。2011年,在吐哈盆地胜北项目应用该技术,野外有效采集79小时36分钟,共完成1.5288万炮,平均时效192炮,最高时效326炮。
吐哈盆地萨克桑高精度三维项目是国内覆盖次数最高的高密度三维勘探项目,也是国内首次采用滑动扫描、无警戒施工的地震勘探采集项目,总炮数达16万炮,是相接面积相近的另一个项目工作量的4.5倍。从2012年3月开始,项目采集38天,创造了吐哈盆地陆上可控震源采集平均日效4239炮和最高日效5500炮的新纪录,积累沉淀了一套可控震源滑动扫描生产组织方法和经验,探索了一套高效采集的办法。
2012年7月,东方物探在柴达木盆地平台三维首次进行G3i仪器滑动扫描高效采集试验。仅用8天时间就完成3.84万炮的采集任务,创造了平均采集日效5486炮,最低采集日效4466炮,最高采集日效6737炮的柴达木盆地采集新纪录。
目前,东方物探在国内应用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已经完成大宛齐、雅布赖、彩9井等10多个三维采集项目。
由常规采集技术向“两宽一高”技术转变
目前,油气勘探对技术的需要越来越高,要求工程技术服务单位向油公司提供差异化特色产品和服务。东方物探“两宽一高”技术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在我国西部复杂区、东部富油气区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显著效果。
当前,油气勘探领域总体发展趋势是从常规向非常规发展,从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发展,从环境较好的地区向山地、沙漠、极地等恶劣环境发展,地下勘探目标从构造圈闭向隐蔽油气藏发展。物探技术创新面临着诸多挑战。
“两宽一高”技术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为牛东深潜山勘探项目、英东构造勘探项目获得中国石油“2011年度石油勘探重大发现一等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英雄岭为例,该地区具有50多年的石油勘探开发史,被中国石油列为国内五大勘探禁区之首。物探作业历经“五上五下”,收效甚微。2011年,东方物探首次将“两宽一高”技术应用于该地区。
东方物探还打破固有的施工流程,创造性地实施了“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从采集方法和采集参数设计论证开始,解释、处理人员就提前介入,边采集边处理边解释,加快了勘探节奏与进程,实现了“当年攻关、当年采集、当年应用、当年见效”的良好效果,完钻的15口井100%获得成功。
新闻链接
物探队地震仪变迁和发展历程
地震队的装备不仅反映地震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含量,同时也影响着地震勘探成果的质量与生产效率。东方物探地震队主要设备——地震仪,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光点地震仪
美制24道光点仪器(1951年至1973年)。光点地震仪为东方物探完成全国盆地油气普查、发现大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以及四川等油气田做出了重要贡献。
模拟磁带地震仪
模拟磁带地震仪由半导体器件构成(1973年至1987年)。有了模拟仪器以后,开始了多次覆盖方法的试验,此项技术至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得到普遍推广。模拟仪器的功劳在于推动了地震多次覆盖技术的使用和地震资料的室内处理与再加工,完成了由单次覆盖剖面向多次覆盖剖面的飞跃,与光点地震记录相比,提高了地震成果的精度与质量。
数字地震仪
集成电路的出现,在地震仪器上立即得到体现,出现了数字地震仪器。它使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为之一新,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地震仪器的采用使地震勘探由二维多次覆盖技术发展到三维勘探,地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型仪器和多道地震仪的使用,促进了地震新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
今年上半年,东方物探国内首台万道地震仪G3i投产。该地震仪是东方物探并购美国ION公司陆上装备后研发的新一代物探装备。G3i地震仪能够满足高精度、高密度、全方位地震勘探需求。G3i地震仪的研发成功,使东方物探具有了世界最先进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制造能力,并具备了全方位的高效采集能力。
所属类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