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搜索
关 键 字: 分 类:  
当前位置: 商会首页  > 市场分析  > 查看详情

2012国际石油大事回眸

浏览次数:511 日期:2013-01-08 13:00:00

2012年的国际石油市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令人难忘:“页岩气革命”大潮持续推动世界能源的变革,冲击现有格局;“美俄大选”的地缘政治力量直接影响国际石油市场;而那些撩人眼球的浪花,不论是伊拉克石油高产还是肯尼亚油气新发现,都在国际能源舞台争奇斗艳、各显力量。

1 页岩气革命冲击世界能源格局

——各机构乐观预测,2035年前后,美国天然气可能实现净出口

2012年,一场能源变革在美国上演。国际能源署(IEA)预测,美国将在2015年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不少机构乐观预测,2035年前后,美国天然气可能实现净出口。

所谓“页岩气革命”,正改变美国能源安全格局。许多国家因此效仿美国发展页岩气,以期降低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IEA在《2012世界能源展望》中做出判断,未来能源供给中心将西移,而能源需求中心将东渐,亚太地区对中东原油的依赖会进一步加强。

媒体评论认为,美国的页岩气成功开发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页岩油气开发的“引擎”,驱动能源产业出现一场革命,进而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也有不少专家认为,在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对环境影响尚未确定的现实下,页岩气革命能否撬动全球能源版图,还有待考证。

延伸阅读

页岩气开采的核心技术是水平井钻井法和水力压裂法。美国超过一半的天然气是通过压裂法开采获得。有人提出,这种压裂处理每次需要数百万吨水用以液压破碎,水中往往添加化学物质,可能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美国《能源论坛》撰文表示,该问题是由一系列单独的水污染事件引发的,这是由于操作者操作不当所造成的,而不是水力压裂法自身存在缺陷。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开发模式能否复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发达的管道基础设施,系统、复杂的开发技术,环境因素,完善的市场机制等。

2 美俄大选震荡国际石油市场

——奥巴马连任与普京当选给世界地缘政治带来较大影响

2012年,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和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大事。作为两个能源大国总统,二人的当选给世界地缘政治带来了较大影响,直接震荡国际石油市场。

在美国,奥巴马更倾向于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来扩大本土能源的供给,并注重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奥巴马在大选中提出的能源政策主要为增加原油开采安全限制、提升能源效率、推动节能汽车、扩大清洁能源投资、降低碳排放并推动征收碳税以及扩大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区。这些政策与其说是支持传统能源,不如说是限制。

在俄罗斯,普京当选后,积极推进能源国有化战略,并提出对能源业进行深度改革和创新,将其纳入经济现代化轨道,跳出传统能源发展的思维。同时,俄罗斯准备加入全球油气资源的争夺,而不仅仅是开发自己境内的油气田。

延伸阅读

2012年10月,国际市场突然开始热炒美国能源独立和原油出口。大量乐观的机构称美国在10年之内就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和出口国;2012年11月13日,IEA的年报对美国未来原油产量给予极高评级。IEA这一乐观预期来自对美国非常规油气产量增长的预判,其与奥巴马的能源政策放在一起,其目的就可见一斑。一方面,为奥巴马大力向传统能源行业开刀提供足够支持,避免国会因担心油价上升而否决其取消能源补贴和增加石油公司税收的提案,而油价高企对清洁能源政策是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在普京大力国有化俄石油资源的同时,通过提升市场对美国石油出口将改变国际能源格局的预期,搅乱俄布局。

对此,俄罗斯积极应对。其天然气出口“向东看”策略就是较大的调整。同时,俄各大油气公司已在非洲、南美、中东和亚太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上游油气资产;而且,在欧洲和北美拥有了炼油厂和加油站网络。俄天然气工业公司也正在向欧洲的天然气终端销售和发电行业渗透,以此加大在国际能源业的话语权。

3 伊拉克再次跻身产油大国行列

——伊拉克赶超伊朗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第二大石油生产国

30年来,伊拉克石油日产量首次超过300万桶。2012年初,伊拉克赶超伊朗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再次跻身世界产油大国行列。

近年,伊拉克一直努力提高石油出口量以增加收益。2009年至2010年,伊先后举行三轮能源开发招标活动,与多家国外能源公司签署油气田开发服务合同,石油产量开始逐渐增加。

IEA预测,伊拉克石油产量将由2012年的每天300万桶升至2035年的800万桶。伊拉克2035年将贡献全球石油产量增长的45%。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称,之所以看好伊拉克的发展潜能,关键在于伊拉克向国际石油公司开放投资。

但有专家认为,鉴于伊拉克基础设施受战乱破坏严重,估计届时600万桶/日的日产目标很难达到。

延伸阅读

能源分析人士指出,IEA对伊拉克的产油能力过于乐观。伊拉克的地缘政治问题以及运输航线的战略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其石油出口不可忽略的因素。

伊中央政府和库区政府的石油冲突给原油上产前景增加了另一层不确定性。双方根本就不同意石油权力分配的方案。巴格达认为,库区签署的49份油气合同属于非法。由此,库区原油生产能力被遏制。据估计,库尔德地区现有原油生产能力可达30万桶/日,10年之后将达到200万桶/日。目前,库区与巴格达达成临时政治协议,通过中央政府所辖石油管道出口原油。

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伊政府难以明晰石油部门架构的影响程度。2007年以来,官员们试图通过立法确立中央政府对石油业的权威。但是,他们无法解决包括合同权益、收益分配等分歧,也无法处理在此期间签署的许多协议。同时,近十年来,伊拉克石油业发展的很多重要方案进展缓慢,伊拉克没有维修或建设国家战略出口和国内输油管线。

4 俄石油收购BP股份打造最大油企

——收购行为是普京加强对战略产业实行国家控制政策的自然延续和体现

2012年10月22日,俄罗斯石油公司宣布分別与英国石油公司(BP)和俄罗斯私人财团AAR达成协议,购买它们各自持有的秋明BP公司50%的股份。根据协议,俄石油公司将用171亿美元和本公司12.84%股份收购BP持有的秋明BP公司50%股份,用280亿美元从AAR财团手中收购秋明BP公司另外50%股份。

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石油公司是这笔超500亿美元天价交易的大赢家。它不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而且还可获得一个优秀管理团队。

BP借助这次交易将加速战略调整,进一步摆脱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阴云。交易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延伸阅读

更多评论认为,此次收购行为是普京加强对战略产业实行国家控制政策的自然延续和体现。

有报道说,就在BP与俄罗斯石油公司达成协议的同一天,俄罗斯石油公司证实了外界流传已久的消息,以280亿美元现金收购俄罗斯寡头财团AAR手中持有的秋明BP其余50%股权。

可以预计,在俄罗斯石油公司和BP交易后,双方将就长久以来一直关注的北极圈油气田的开采展开实质性的合作,有利于俄罗斯掌握北极能源。

5 中海油成功并购尼克森公司

——其收购过程及之后的并购整合,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完整样本

2012年12月7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决定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这成为中国企业迄今完成的海外最大收购。

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公司,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其收购过程及之后的并购整合,将成为观摩、考察、评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完整样本。

为应对巨大的现实挑战,保障未来能源供应,加大“走出去”步伐成为中国能源企业的战略抉择。专家分析称,未来几年,央企仍将保持在海外资源收购方面的强势,尤其是欧洲市场的油气资源,将出现更多中国公司的收购身影。

延伸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选择。从投资增速看,2002至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幅高达44.6%,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然而,“走得快”不意味着“走得好”。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呛过水受过挫,留下很多经验教训。中海油在2005年拟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因遭遇美国国会反对而折戟。7年后,中海油再举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表现得更加成熟、审慎、稳妥。

跨国并购是复杂的商业活动,风险高,过程繁复,程序严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型国际化并购已成常态。在海外并购中熟练运用国际规则,加大跨国并购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和水平是并购成败的关键。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走得好而快,还须仰赖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的多方助力,如中国政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对话机制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制度,减少行政审批的范围和环节;进一步健全“走出去”的体系,积极发展与对外投资相关的各类中介组织;保障中方海外投资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等。

6 南北苏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媒体认为,这是双方摒弃“零和思维”、走向“互利共赢”的表现

2012年9月27日,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南苏丹总统基尔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就两国边界安全和重启石油合作等达成协议。阿拉伯媒体认为,这是南北苏丹摒弃“零和思维”、走向“互利共赢”的表现。不过,协议仍是局部性的,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犹存分歧,制约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双方总统晤面,既是双方权衡利弊的理智结果,也是各方压力使然。联合国安理会2012年9月21日发表声明,敦促南北苏丹在9月22日前就化解石油分歧和消弭冲突达成协议,否则将采取制裁措施。这使双方都感到了压力。

延伸阅读

对苏丹和南苏丹而言,两国分手后,相互依存度不是降低而是增大了。譬如石油,南苏丹油田富集,但没有港口外运,苏丹则有着先进的港口设施、运输设备和炼油技术等。两国应是互补互利的关系,而不是“零和”博弈。

专家认为,南北苏丹达成协议,体现出两国不愿扩大分歧、更不愿走向全面对抗和战争的意愿。

苏丹和南苏丹能否严格执行相关石油收入的支付、保证石油的顺利运输和出口等,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达成协议仍令人鼓舞。如果南苏丹的石油生产能顺利恢复并经苏丹出口,不仅可有效缓解两国所面临的外汇困难和经济困局,而且也有利于中国恢复在两国石油投资业的生产。

最新消息称,1月4日至5日,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南苏丹总统基尔举行双边会谈。双方向解决冲突又迈进了一步。

7 非洲能源格局现新形势

——肯尼亚首次在其北部图尔卡纳地区发现石油,其他类似地区的前景也被看好

肯尼亚总统齐贝吉2012年3月26日宣布,肯尼亚首次在其北部图尔卡纳地区发现了石油。

齐贝吉说,石油储量是跨国经营的图洛石油公司在图尔卡纳执行勘探任务时发现的。齐贝吉预测,至少需要经过3年开发,才可能实现规模石油开采。

图洛石油公司也在声明中称,该公司的勘探人员在位于图尔卡纳的“恩戈米亚1号”地区发现了厚达20米的含油层。其成分与此前在乌干达境内发现的轻质含蜡原油几乎相同。

图洛公司说,随着石油在“恩戈米亚1号”的发现,肯尼亚其他类似地区油井的前景也被看好。据了解,这家公司享有肯尼亚境内多个勘探区块50%的运营收益,总面积超过6.7万平方公里。

这一发现使肯尼亚成为东非地区继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后又一个潜在产油国。持续的高油价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令非洲近年来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日趋活跃。随着肯尼亚、乌干达、加纳、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等国新发现石油和天然气,非洲正在形成新的能源格局。

延伸阅读

非洲传统产油国主要集中在北非和西非,尼日利亚、安哥拉、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加蓬、苏丹和乍得等是撒哈拉以南地区主要产油国。最近几年,西非和东非一些国家相继加入石油国家行列,南部非洲则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在西非,加纳已经开始出口石油。图洛石油公司2007年在加纳发现石油,保守估计储量为20亿桶,可供20年开采。2010年年底,加纳开始生产石油,2011年年中产量已达每天12万桶。此外,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也发现了较为丰富的石油储量。

在东非,乌干达于2006年发现石油,目前确认储量约为11亿桶。图洛石油公司称其潜在石油储量还有14亿桶。目前,乌干达已在本国西部艾伯特湖附近开始石油生产。肯尼亚媒体表示,随着东非国家陆续发现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公司纷纷到来,东非已成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重点开发地区。

在南部非洲,新的天然气资源被不断发现。2010年2月,莫桑比克近海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天然气,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也发现了可供商业开发的天然气。在传统产油国安哥拉,近海油田的发现有望使其石油产量每天增加120万桶,从而超越尼日利亚成为非洲第一大产油国。

此外,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的石油勘探也在进行。非洲能源专家尼尔·福特说,未来几年,非洲石油和天然气勘探还会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8 哥伦比亚或成拉美石油巨头

——正成为世界最具油气勘探和生产前景的投资市场之一

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2012年12月30日宣布,哥伦比亚的原油产量达到了日均115万桶,为历史最高水平。

据媒体报道,桑托斯当天在视察位于加勒比海的圣安德烈斯岛时向当地民众说,就在一天前,哥伦比亚的原油日产量达到了115万桶,冲破了100万桶大关,从而达成了政府多年以前制定的目标。

桑托斯说,哥伦比亚下一步目标是将原油日产量提高到150万至200万桶,以跻身石油出口大国行列。

2012年11月,哥伦比亚原油产量为日均97万桶,略高于上年同期。

延伸阅读

2012年,哥伦比亚已探明的原油储量高达20多亿桶,几乎相当于其7年的原油产量。哥伦比亚如今正成为世界最具油气勘探和生产前景的投资市场之一,并有望迅速成为拉丁美洲的石油巨头。美国休斯敦石油杂志更将其评为今后5年最有发展潜力的石油投资国。为了进一步促进石油勘探,哥伦比亚政府于2012年11月将49个区块的勘探权授予了国内外多家石油公司,中标公司预计在今后4年里向这些区块投资26亿美元。

9 北极石油开发渐成热点

——日、英、俄、美等一些国家和公司在北极争夺中的脚步明显加快

2012年,日本制定了新的资源保障战略,强化北极圈等地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壳牌公司虽延缓阿拉斯加北部钻5口井的计划,但紧张备战状态尽人皆知;俄罗斯石油公司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已开始在北极海域,联手展开油气资源勘探及开发计划。在北极石油争夺中,“圈内”北极八国你追我赶,“圈外”一些国家和石油公司的脚步也明显加快。

日本还将参与开发新资源,主要对象为目前北美地区开采量剧增的页岩气和页岩油。有报道指出,日本签署长期购买合同的液化天然气(LNG)价格自2009年下半年上涨了1倍多。依赖亚洲、中东供货成为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因此日本想通过增加采购渠道、与韩国联合采购等手段来降低价格。

延伸阅读

北极和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两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美国地质勘探局2008年发表报告称,在全世界尚未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中,20%和30%埋藏在北极圈。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生态部估计,仅俄罗斯所属北冰洋大陆架就蕴藏着约1000亿吨油气资源。

除化石燃料外,北极地区还有富饶的渔业资源、林业资源以及镍、铅、锌、铜、钴、金、银、金刚石等矿产资源。据估计,北极地区煤炭储量高达1万亿吨,占全球煤炭储量四分之一。北极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这里是地球上尚未大规模商业捕捞的少数海域之一。北极被厚厚的冰川覆盖,丰富的淡水资源对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人类来说,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随着油价的日益攀升,越来越多的石油公司开始向北极挺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简单采油机会的减少和不断消融的冰块正在改变北极的油田状况。

近些年,美国、挪威、俄罗斯和格陵兰岛均在自己管辖的北极近海区域进行石油勘探,并且获得几项重大发现。在2011年12月,挪威国际石油公司又发现两个巴伦支海域(北冰洋的陆园海之一)的油气田,公司希望在2020年之前北极新油井日产可以达到约100万桶油。另外,挪威在2012年1月已经发放26张巴伦支海和挪威海的开采许可证,并且计划于2013年颁发更多许可证。据全球最古老的保险组织英国劳合社最新报道:未来10年,北极在近海能源方面可以吸引1000亿美金的投资。

10 阿根廷石油公司YPF“被国有化”

——国有化风险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面临的最为突出风险之一

2012年4月,阿根廷政府宣布将雷普索尔-YPF51%的股份收归国有。此举虽招致西班牙政府的强烈谴责和欧美政府的普遍批评,但阿政府依然于5月强行对雷普索尔-YPF实行国有化。

雷普索尔—YPF是在西班牙雷普索尔并购阿根廷YPF基础上组建而成的。1999年,雷普索尔分三次购入YPF股份,控股比例达97.5%,基本实现了对YPF的整体并购。该公司成为西班牙雷普索尔进军拉美油气领域的桥头堡。

相对于战争、利润转移等政治风险而言,国有化风险其实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风险。阿根廷政府此次强制收购行为使雷普索尔公司遭遇十分惨重的损失,同时也向在阿投资的跨国公司敲响了国有化风险的警钟。

延伸阅读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加普评论说,没收YPF对阿根廷的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总统来说颇具诱惑力,因为油价高昂,民众对政府缺乏信心,而且雷普索尔是个软柿子。但费尔南德斯用错了战术。挤走外国企业的最佳时机是等它们把投资和勘探的辛苦活儿都干完了、国有企业能够坐享其成的时候。如果国家正逢严重的财政问题、无法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并且投资方面的挑战迫在眉睫,实在不是好时机。

阿根廷的问题是这次收购也不可能解决费尔南德斯所抱怨的问题——她指责雷普索尔在阿根廷投资太少。

媒体报道说,阿根廷政府的此次强行收购行动使得雷普索尔在YPF公司的股份几乎丧失殆尽,损失十分惨重。西班牙政府曾威胁要对阿根廷采取强硬的报复措施。克里斯蒂娜则在讲话中回应说,阿根廷政府不惧怕任何威胁。
 

所属类别: 市场分析